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產生為絕大多數學者所完全接受的前列腺炎分類方法。
1、統分類方法
根據前列腺炎的臨床表現、病原學、病理學等特征,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。根據患者的發病過程和臨床表現,可將前列腺炎分為急性前列腺炎與慢性前列腺炎;根據病原學不同,則可分為細菌性前列腺炎、非細菌性前列腺炎、淋菌性前列腺炎、真菌性前列腺炎和滴蟲性前列腺炎等;根據前列腺的病理變化,可分為特異性前列腺炎與非特異性前列腺炎;以往主要采用以「四杯法」為基礎的傳統分類方法,即將前列腺炎劃分為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(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,ABP)、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(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, CBP)、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(chronic non-bacterial prostatitis, CNP)和前列腺痛(prostatodynia)4 種類型。
2、IH 分類法
1995 年,NIH 在過去綜合分類的基礎上對前列腺炎進行了重新分類,為多數國際社會和學術團體所接受,建議推廣使用。
Ⅰ 型: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。
Ⅱ 型: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。
Ⅲ 型: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/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(chronic prostatitis/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,CP/CPPS)。
Ⅲ 型前列腺炎又可進一步分為 ⅢA 型和 ⅢB 型。ⅢA 型為炎癥性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,也稱為無菌性前列腺炎,在患者的精液、擠壓前列腺分泌物(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,EPS)或前列腺按摩后尿液標本中存在有診斷意義的白細胞;ⅢB 型為非炎癥性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,在精液、EPS 或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不存在有診斷意義的白細胞。
Ⅳ 型:無癥狀的炎癥性前列腺炎(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prostatitis, AIP)。
臨床上,Ⅰ、Ⅱ 型前列腺炎約占 5%~10%,Ⅲ 型前列腺炎占 90%~95%,Ⅳ 型前列腺炎的確切發病情況還不清楚,根據初步的研究結果推測也不少見,有報道無癥狀男性中有 20%~30% 人的前列腺液內白細胞數量超過正常范圍。這 4 型前列腺炎的臨床特點見表 。
最新分類的各種類型前列腺炎臨床特點
+:有或超過正常標準,有意義;±:可疑;-:無或沒有意義
3、其他分類
探索不同條件下慢性前列腺炎的分類或亞類十分必要,臨床醫生可以根據患者不同癥狀和可能的病因,制定具有顯著個體化的治療方案。國外學者 Shoskes 等將慢性前列腺炎/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的常見癥狀區分為 6 個類型:泌尿(urinary)、社會心理(psychosocial)、器官特異性(organ-specif i c)、感染(infection)、神經/系統性(neurologic/systemic)、疼痛不適(tenderness)6 類,簡稱 UPOINT。UPOINT 系統是一個新的診療模式,并在治療上獲得了一定突破,患者還可以使用網絡工具進行 UPOINT 臨床類型的自我判定,但此分型標準尚未被臨床廣泛接受,仍然不能完整覆蓋這個疾病,可能還有多種亞型存在,部分專家建議將勃起功能障礙(erectile dysfunction, ED)作為第七個癥狀,組成 UPOINT’E 系統。精索靜脈曲張是成年男性常見病,常與慢性前列腺炎同時存在,并且在發病機制上都屬于盆底靜脈叢性疾病,表明兩者間存在某種關聯性。對于慢性前列腺炎合并精索靜脈曲張的患者,通過聯合邁之靈藥物強化療效,而且安全性良好,伴有精索靜脈曲張的慢性前列腺炎可能成為另一個新亞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