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性不育癥是由多種疾病和(或)因素造成的結果,通常根據(jù)影響生殖環(huán)節(jié)的不同,分為睪丸前、睪丸和睪丸后三個因素,但仍有高達 60%~75% 的患者找不到病因(臨床稱為特發(fā)性男性不育)。
一、睪丸前因素
通常為內分泌性病因,患者的生育力損害繼發(fā)于體內激素失衡。
1.丘腦疾病
(1)促性腺激素缺乏:卡爾曼綜合征(Kallmann’s syndrome)是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低下的一種綜合征。病變部位在下丘腦,伴嗅覺障礙或減退。由于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(GnRH)分泌障礙,導致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而繼發(fā)性腺功能減退。
(2)選擇性黃體生成素(luteinizing hormone,LH)缺乏癥:又稱生殖性無睪癥,罕見。臨床表現(xiàn)為不同程度的雄性化和男乳女性化的類無睪體征。患者睪丸容積正常或略大,精液量少,偶見精子。鏡下可見成熟生精上皮,但間質細胞(Leydig cell)少見,血清激素檢查 LH 缺乏。
(3)選擇性卵泡刺激素(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,F(xiàn)SH)缺乏癥:極為罕見,垂體 FSH 分泌不足,而 LH 正常,患者臨床表現(xiàn)為有正常男性第二性征和睪丸容積,無精子癥或極度少精子癥。
(4)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綜合征:繼發(fā)于數(shù)種綜合征的性腺功能低下,如 Prader-Willi 綜合征和 Laurence-Moon-Bardet-Biedl 綜合征。
2.垂體疾病
(1)垂體功能不足:由于腫瘤、感染、梗死、手術、放射和肉芽腫性病變等影響垂體功能所致。血清性激素檢測睪酮水平低下伴促性腺激素低下或正常偏低。全垂體功能障礙者,血清皮質激素低下,F(xiàn)SH 和生長素水平也低下。
(2)高泌乳素血癥:原發(fā)性高泌乳素血癥常見于垂體腺瘤。泌乳素過高會引起 FSH、LH 和睪酮水平降低,導致性欲喪失、勃起功能障礙、男性乳腺增生和生精障礙等。
3.內源性或外源性激素異常
(1)雌激素和(或)雄激素過多:外源性雄激素增多常見于口服激素、先天性腎上腺增生、有激素活性的腎上腺腫瘤或睪丸間質細胞腫瘤。過度肥胖、肝功能不全是雌激素增多的常見原因,還與一些能分泌雌激素的腫瘤如腎上腺皮質腫瘤、睪丸支持細胞(Sertoli cell)瘤或間質細胞瘤有關。
(2)糖皮質激素過多:能抑制 LH 分泌,導致精子發(fā)生、成熟障礙。多見于庫欣綜合征(Cushing』 s syndrome)或醫(yī)源性攝入增加。
(3)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:甲狀腺功能的平衡通過垂體和睪丸兩個層面來影響生精,甲亢或甲低可改變下丘腦激素的分泌和雌/雄激素比值,甲狀腺功能異常約占男性不育病因的 0.5%。
二、睪丸性因素
1.先天性異常
(1)染色體或基因異常:不育男性約 6% 存在遺傳物質異常,隨著精子總數(shù)降低該比例逐漸增高,精子總數(shù)正常者中染色體或基因異常者為 1%,少精子癥患者中為 4%~5%,無精子癥患者中比例最高達 10%~15%。
1)克氏綜合征(Klinefelter’s syndrome):又稱先天性睪丸發(fā)育不全癥,外周血染色體核型為性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,90% 為 47,XXY,10% 為 47,XXY/46,XY 嵌合型。其特點是睪丸小、無精子及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等。
2)XX 男性綜合征(XX male syndrome):又稱性倒錯綜合征,是由于 Y 染色體上性別決定基因(SRY)在減數(shù)分裂時易位到 X 染色體,但控制生精的基因(AZF)仍在 Y 染色體,導致無精子癥。
3)XYY 綜合征(XYY syndrome):是由于父親精子形成的第二次減數(shù)分裂過程中 Y 染色體沒有分離而受精造成的結果。
4)Noonan 綜合征(Noonan syndrome):又稱男性 Turner 綜合征,染色體核型大部分為正常 46,XY,少數(shù)為 45,X0 或嵌合型(45,X0/46,XY)。
5)Y 染色體微缺失:約 15% 無精子癥或重度少精子癥患者存在 Y 染色體微缺失。常見的微缺失有:AZFa,AZFb,AZFc。
(2)隱睪:是小兒極為常見的泌尿生殖系統(tǒng)先天畸形,早產(chǎn)兒發(fā)病率約 30%,新生兒 3.4%~5.8%,1 歲時約 0.66%,成人為 0.3%。
(3)雄激素功能障礙:主要為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和外周雄激素抵抗。前者主要為雄激素信號傳導過程中某一環(huán)節(jié)出現(xiàn)異常,后者包括 5α-還原酶缺乏和雄激素受體異常。
(4)其他較少見的綜合征:肌強直性營養(yǎng)不良(myotonic dystrophy,MD)、無睪丸癥(vanishing testis syndrome)、唯支持細胞綜合征(stertoli-cell-only syndrome,SCOS)等。
2.生殖腺毒素
常見有射線、藥物、食物、生活和工作環(huán)境因素等。
3.全身性疾病
常見引起不育的系統(tǒng)性疾病包括腎衰竭、肝硬化與肝功能不全、鐮形細胞病等。
4.感染(睪丸炎)
青春期后的流行性腮腺炎 30% 合并睪丸炎,常為單側,雙側發(fā)病率為 10%~30%,睪丸萎縮是最常見的嚴重后果。
5.睪丸創(chuàng)傷和手術
睪丸創(chuàng)傷除導致睪丸萎縮外,還可激發(fā)異常免疫反應,兩者均可導致不育。睪丸血管、輸精管道的醫(yī)源性損傷也會導致不育。
6.血管性因素
精索靜脈曲張在不育癥患者中的發(fā)病率近 40%,詳見《精索靜脈曲張診斷與治療指南》。
7.睪丸扭轉
可引起睪丸缺血性損傷,損傷程度與缺血程度和持續(xù)時間有關,一側扭轉可引起對側睪丸發(fā)生組織學變化。
8.免疫性因素
由于自身抗精子抗體陽性導致男性不育癥。
三、睪丸后因素
1.輸精管道梗阻
輸精管道梗阻是男性不育的重要病因之一,梗阻性無精子癥在男性不育患者中為 7%~10%。
(1)先天性梗阻:梗阻可發(fā)生于輸精管道的任何部位,從睪丸網(wǎng)、附睪、輸精管直到射精管開口。
1)囊性纖維化(cystic fibrosis,CF):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,幾乎所有 CF 男性患者都伴有先天性雙側輸精管缺如(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s,CBAVD)。
2)楊氏綜合征(young』 syndrome):主要表現(xiàn)三聯(lián)癥:慢性鼻竇炎、支氣管擴張和梗阻性無精子癥。生精功能正常,但由于濃縮物質阻塞附睪管而表現(xiàn)為無精子癥,手術重建成功率較低。
3)特發(fā)性附睪梗阻:罕見,1/3 患者存在囊性纖維變性基因突變,可能與囊性纖維化有關。
4)成人多囊腎疾病(adult polycystic kidneydisease,APKD):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,患者體內臟器多發(fā)性囊腫,當附睪或精囊腺有梗阻性囊腫時可導致不育。
(2)獲得性梗阻:主要為生殖系統(tǒng)感染、輸精管結扎切除術、醫(yī)源性輸精管損傷及感染所致射精管口梗阻等。而疝修補術應用補片后可出現(xiàn)輸精管周圍炎癥反應導致輸精管梗阻。
(3)功能性梗阻:干擾輸精管和膀胱頸部神經(jīng)傳導的任何因素都可導致不射精或逆行射精,常見原因有神經(jīng)損傷和服用某些藥物等。
2.精子功能或運動障礙
(1)纖毛不動綜合征(immotile cilia syndrome):是由于精子運動器或軸突異常而導致精子運動能力降低或喪失。
(2)成熟障礙:常見于輸精管結扎再通術后。由于結扎后附睪管內長期高壓損傷附睪功能,再通術后精子通過附睪時未獲得正常的成熟和運動能力,導致精子總數(shù)正常,但精子活力低下。
3.免疫性不育
2%~10% 的不育與免疫因素有關,抗精子抗體(antisperm antibody,AsAb)是免疫性不育的重要原因。常見原因有睪丸外傷、扭轉、活檢、感染或輸精管梗阻、吻合手術后等。
4.感染
8%~35% 的不育與男性生殖道感染有關,主要為感染導致輸精管道梗阻、抗精子抗體形成、菌精癥、精液白細胞增多癥以及精漿異常。
5.性交或射精功能障礙
性欲減退、勃起功能障礙和射精功能障礙是男性不育癥的常見原因;尿道下裂等解剖異常由于射出精液距宮頸過遠而導致不育;糖尿病、膀胱尿道炎癥、膀胱頸部肌肉異常、手術或外傷損傷神經(jīng)均可導致不射精或逆行射精;不良的性習慣如性交過頻、使用潤滑劑等也會影響生育。
四、特發(fā)性病因
特發(fā)性不育是指男性不育癥找不到明確病因者,其影響生殖的環(huán)節(jié)可能涉及睪丸前、睪丸、睪丸后的一個或多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目前傾向與遺傳或環(huán)境因素等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