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邪氣內干
邪氣包括外邪和內邪兩類。外邪主要指自然界的六淫之邪,其致病途徑及過程已在病因一節中論及,此不贅述。內邪則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產物,主要有水飲、濕熱、濁毒、瘀血等,它們在泌尿男科系統的疾病中往往構成重要病理環節,茲分別加以簡要說明。
1.水飲
水飲是水液代謝失常,體液不能正常循環敷布,潴留于體內而成。水為陰邪,易傷陽氣,阻滯氣機,水飲又具有流動性,可隨臟腑氣機的紊亂及三焦決瀆的失常而停蓄體內各部。如水停上焦,可見顏面及腰以上浮腫,胸悶心悸、咳唾痰涎;水停中焦,可見脘痞腹脹、納差便溏;水停下焦,可見腰以下浮腫,或腹水臌脹,小便不利;水溢肌膚,可見全身浮腫,肢體重著等。
2.濕熱
濕熱多由偏嗜辛辣肥膩之物,或因濕郁化熱而成。在泌尿男科范疇,濕熱多停蓄下焦,影響下焦的氣機和決瀆功能,出現小便不利,小腹拘脹,或尿急、尿頻、尿痛,如濕熱灼傷膀胱血絡,可出現血淋;濕熱煎熬津液為石,又可出現石淋;濕熱還可盤踞肝經,使宗筋失養,造成陽痿;或侵入精室,出現血精、白濁。
3.濁毒
濁毒是水飲久停,邪無出路,體內代謝廢物積聚而成。濁毒多在水腫后期出現,是病情嚴重的征象。濁毒停于氣分,可影響臟腑的氣化功能,出現惡心嘔吐,口中有尿臭味,皮膚瘙癢,肢體酸軟,喘咳心悸等癥。濁毒化熱,還可深入血分,蒙蔽清竅,逆犯心包,出現昏迷、抽搐等危重證候。
4.瘀血
瘀血的成因較多,如跌仆損傷、氣虛、氣郁、寒凝等均可影響血脈的運行,而致瘀血的產生。瘀血形成以后,多停聚于局部,使所在之處的臟腑氣化失司,經脈不通,引起諸多疾病。如瘀血阻于腎臟,可使腎絡痹阻,腎臟氣化失司,出現水腫、血尿、蛋白尿;瘀血阻于肝脈,可致宗筋不用,陽痿不舉;瘀血阻于精室,可致子痛、子腫、射精障礙、精索靜脈曲張、房事莖痛等癥。
二、臟腑功能失常
臟腑功能失常有兩重含義:一是單個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,偏盛或偏衰;二是若干個相關臟腑功能失調,無論何種類型的臟腑功能失常,均可導致一系列泌尿男科疾患,其中常見的有:
1.腎虛
腎臟主水,又主天癸與生殖之精。故腎與泌尿男科的關系最大。一般來說,泌尿男科疾病,其病位雖不拘于腎,但又不離于腎,總會與腎發生不同程度的聯系,如腎臟虧損,氣化不行,可致水液代謝失常,引起水腫、癃閉、遺尿等癥;生精功能受損,可致精少不育;先天腎氣不足,天癸水平低下,又可致陰器發育不全,性功能低下、陽痿、不育等癥。
腎虛有陰虛陽虛之別。腎陰虛為腎水不足,腎精虧損。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有滋潤形體臟腑,充養腦髓骨骼,抑制陽亢火動等功能。腎陰虧損,形體臟腑失其滋養,則精血骨髓等日益不足;腎陽命火失其制約,亦常亢奮而為害。臨床除泌尿生殖系統的局部病變外,多見眩暈耳鳴、視力減退、健忘少寐,腰膝酸軟、形體消瘦、咽干舌燥或午后潮熱、五心煩熱、盜汗顴紅等癥。
腎陽虛又稱命門火衰。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,有溫煦形體,蒸化水液,鼓動臟腑氣化等功能。腎陽虛衰,則溫煦失職,氣化無權,一身陽氣均虧。臨床以面色?白、形寒肢冷、精神萎靡、腰膝酸冷為特征。
由于陰陽互根,水火同宅,陰虛可以及陽,陽損也可以及陰,終致陰陽同虛,故臨床上腎中陰陽同虛的情況亦不少見。
另外,腎主藏精,有固攝藏納之功。腎虛可致固攝無權,而致遺精滑泄,小便失禁等癥。
2.脾虛
脾主運化水谷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,后天之本。脾虛則氣血乏源,精氣失繼,宗筋失養,臨床上可見精液缺陷、陽痿等癥。脾又主運化水濕,轉輸津液,如脾失健運,可致水濕內停,引起水腫等癥。如濕聚成痰,流注下焦,可致泌尿男科系統的囊腫、結核,以及子痰、子腫、玉莖結疽等癥。在泌尿男科疾病中,脾虛多表現為氣虛、陽虛、寒濕困脾等證型。脾氣虛以食少納呆、脘腹痞脹、少氣懶言、倦怠神疲、面色萎黃為特征。脾陽虛多由脾氣不足或腎陽虧損發展而來,臨床上除氣虛見證外,還可見四肢不溫、口淡不渴、大便溏薄、肢體浮腫等癥。寒濕困脾則是在脾虛的基礎上,水濕內停所致,臨床以脘腹脹悶、不思飲食、泛惡欲吐、口淡不渴、腹痛溏泄、頭重如裹、身腫沉重、面色晦黃為主要表現。
3.肝郁
肝主疏泄,喜條達,故又主一身之氣機。如肝氣郁結,疏泄無權,則氣機的升降出入障礙,津液運行敷布失常,而致氣郁水腫或癃閉。肝又主宗筋,如肝氣郁結,肝血不能榮養宗筋,可致宗筋弛縱,發為陽痿;宗筋氣血失暢,又可致精索靜脈曲張或射精障礙等癥。
肝氣郁結的臨床常見癥狀主要有情志抑郁、多怒、胸脅脹痛不舒、善嘆息、少腹拘急、睪丸脹痛等。
肝為剛臟,體陰而用陽,故肝氣郁結多在肝陰不足的基礎上發生;肝郁日久,又可以化火、生風,并可出現肝陽上亢證。
4.心腎失調
心居上焦,主持君火;腎居下焦,包藏相火。正常情況下,腎陰必上濟心火,使君火不亢;心火也必須下溫腎水,以制約相火,使不致妄動,此為心腎相交,水火既濟。如腎陰不足,心火獨亢,或心火亢于上,不能下交腎水,心腎之間失去了協調既濟的關系,稱為心腎不交。此時君火不能主導相火,可出現腎水不足,相火妄動,臨床可見虛煩不眠、心悸健忘、性欲亢進、陰莖頻舉,但觸之即泄,或夢遺、盜汗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癥。
另一方面,腎藏命門真火,為一身陽氣之本,如腎中命火衰微,不能上煦心陽,必致心陽亦虛,以致水氣不化,邪水泛濫,上凌于心,稱為水氣凌心。臨床可見形寒肢冷、心悸怔忡、尿少身腫、唇甲青紫,舌質瘀黯、苔白滑、脈象沉微等癥。
如腎水不化,水腫日久,下焦決瀆不利,邪無出路,可致濁毒內生;濁毒化熱化火,可上竄心包,蒙蔽清竅。出現神昏、譫語,一身盡腫,小便不通,惡心嘔吐,肌肉動,面色晦滯,舌苔厚如腐粉,脈弦滑而芤。此為關格重證,極危之候。
5.脾腎失調
脾為后天之本,腎為先天之本。脾主運化水谷精微,須借助于腎中陽氣的溫煦鼓動。如腎陽不足,不能溫煦脾陽,或脾陽久虛,進而損傷腎陽,最終均可導致脾腎陽虛,出現水腫、癃閉、陽痿,精冷不育等癥。臨床還可見形寒肢冷、面色?白、腹中冷痛、下利清谷、小便不利等癥。
另一方面,腎中精氣、天癸需賴于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與滋養。如脾氣不足,運化失職,不能化生水谷精微,可導致精氣失繼,天癸乏源,而致腎精匱乏,天癸不足,出現精少不育,或性欲低下。臨床可見神疲、乏力、納差、腹脹、頭暈口干、腰膝酸軟等癥。此類證型,以脾腎氣陰兩虛最為多見。
6.肝腎失調
肝藏血,腎藏精。肝血有賴于腎精的滋養;腎精也可由肝血轉化而成。因此有「精血同源」「肝腎同源」之說。另一方面,肝陰須得腎中真水的滋養,才能涵潛肝陽,使肝陽不亢。在泌尿男科系統,二臟的作用至為重要,相互聯系也極為密切。如一臟有變,往往延及另一臟,而致肝腎同病。如腎臟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調,不但可引起水腫等證,更因腎失攝納,精微下泄(大量蛋白尿),而至腎陰不足,腎精匱乏,進而肝陰亦虛,不能涵潛肝陽,造成肝陽上亢,稱為「水不涵木」,癥見頭暈目眩、耳鳴如蟬、咽干口燥、脅肋脹痛、腰膝酸軟、潮熱盜汗、尿少而赤,尿中有蛋白或紅細胞,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腫。此證多見于慢性腎炎高血壓型。
另一方面,如肝氣郁結,或肝經濕熱,每致宗筋失養,發為陽痿;而濕熱久羈,必然灼傷腎陰,而致腎水不足。故此類陽痿,多以腎虛肝郁濕熱最為多見。臨床上有情志抑郁、脅肋脹痛、少腹拘急、腰膝酸軟、眩暈口干等癥。
7.肺腎失調
腎為主水之臟,肺為水之上源。故水液代謝與肺腎兩臟的關系甚為密切。如果肺的宣降功能失職,或若腎的氣化失司,不僅均可導致水液的代謝障礙,而且兩者之間又常相互影響,終致肺腎同病,加重病情,故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說:「故水病下胕腫大腹,上為喘呼,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」。又說:「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」
另一方面,肺司呼吸,腎主納氣。腎臟的氣化活動必得肺臟的清肅之氣下達,才能正常進行,此為金水相生。如肺臟疾患日久,腎失清肅之氣所養,必致腎臟氣化不利,生精作用障礙,或天癸水平下降。臨床上可見于肺熱喘嗽之人,病程日久,其性功能亦趨下降,甚至產生精液缺陷而致不育。
三、沖、任、督脈受損
沖、任、督三脈同起于胞中(男子即精室),一源而三歧,不但隸屬于肝腎,而且為陽明所會,又與心腦相通,故對男科系統的發育及維持性功能起著重要作用。一旦沖、任、督三脈受損,則可發生一系列男科疾患。
沖、任、督三脈的病變,有先天與后天之分。先天之病,多見于沖任發育不全,經氣不盛。此時因腎氣及天癸不能達于宗筋,故生殖器官發育遲緩,生殖之精不能按時溢瀉,第二性征也不明顯,而導致所謂「天宦」患者。后天之病,多見于沖、任、督經脈受損,或為邪氣所阻,經氣不暢。無論何種病變,均可導致性功能障礙,或精液缺陷,嚴重者可致生殖器官萎縮,或第二性征退變。